50亿国货之光卖身美国资本!创始人套现离场,曾发誓绝不卖外资
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19:05  浏览量:23

靠着怀旧包装、吴京代言和“国民汽水”的标签,大窑从区域品牌一路逆袭,甚至在国潮风潮中跻身“国货骄傲”之列。

可谁能想到,2025年7月,大窑就卖身美国资本,更打脸的是,创始人王庆东曾公开表示“拒绝外资收购”,2023年还专门辟谣过被可口可乐收购的传闻。

如今承诺反转,这瓶承载着一代人童年记忆的汽水突然“改姓”外资,背后究竟是经营遇困,还是资本诱惑难挡?

大窑的走红,总被贴上“情怀”标签,而这背后,是精准到骨子里的市场洞察。

不少人记得,小时候餐桌上的玻璃瓶汽水,常被叫做“梅花皮”“香槟皮”,五毛钱一瓶的价格、独有的糖精味,是一代人难忘的市井记忆。

大窑恰恰抓住了这份怀旧感,520毫升的玻璃瓶装设计,几乎复刻了老汽水的模样,一推出就精准戳中消费者的情感共鸣。

但光有情怀远远不够,大窑的渠道打法更显“接地气”。

它没有一开始就与可口可乐、农夫山泉在商超正面抗衡,而是牢牢绑定几十万餐饮终端,烧烤店、火锅店、家常菜馆里,服务员总会顺口推荐“喝大窑不醉人”。

这套策略让大窑在北方迅速站稳脚跟,数据显示,其在北方市场的市占率约45%,但南方市场占比不足10%,全国化布局的失衡问题十分明显。

随着国潮兴起,大窑又加码营销,签约吴京代言,将“市井汽水”拔高到“国货之光”的定位,电梯广告、高铁站灯箱随处可见,甚至还出现了不少仿品,足见品牌认知度之高。

可热闹背后,隐忧早已埋下,饮料行业的核心成本从不在“水”本身,而是包装、运输与渠道。

大窑的玻璃瓶虽赚足情怀,却成了一把“双刃剑”,重量大、易破碎推高了运输成本,而灌装和塑料瓶装产品在商超渠道又缺乏竞争力,导致品牌只能死死依赖餐饮渠道,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。

“很多人找我谈收购、合资,包括外资,我都拒绝了,大窑不会走这条路!”

2019年王庆东的这番表态,曾被媒体称赞为“民族品牌的骨气”,2023年传言可口可乐要收购大窑时,品牌更是直接声明“从未计划、也不可能被外资控股”。

可这些承诺,在2025年大窑被KKR(美国私募股权公司)收购的事实面前,都成了“过去式”。

这让不少消费者不解,品牌明明看起来火得一塌糊涂,为何突然要卖身?其实,大窑的经营压力早有信号。

为打破“北方依赖症”,大窑先后在内蒙古、宁夏、陕西、山东等地投建生产基地,单厂投资超10亿元,试图通过全国布厂降低物流成本。

但巨额投入并未换来预期效果,南方市场始终难以打开,更别提全球化布局的推进。

而且,大窑不仅要承担扩张与宣传的高额投入,还面面临区域布局失衡、利润薄弱的困境,外界难免担忧,大窑的负债率会不会已处于高位?

更值得玩味的是2025年初的IPO传闻,当时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,大窑计划于当年下半年在香港IPO,募资规模最多5亿美元。

但大窑官方仅回应“暂未考虑,以官方回复为准”,这种“不确认也不否认”的态度,反而让外界更清晰地察觉到它对融资的渴求。

或许对大窑而言,接受KKR的收购并非“突然决定”,主要“卖身”后能够解决资金困局、缓解经营压力。

毕竟大窑的创始人王庆东已经年过六旬,也许“卖身”套现过安逸生活也是最好的选择。

听到“国货被外资收购”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担忧,大窑会不会像乐百氏、小护士那样,被收购后就遭雪藏?

毕竟这些年,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,法国达能收购乐百氏后,品牌逐渐淡出市场,德国美洁时拿下活力28,如今已鲜少有人提及,好时收购金丝猴奶糖,

也没能延续其往日风光。

但此次收购大窑的KKR,与这些“同业并购”企业不太一样。

作为1976年成立的“杠杆收购鼻祖”,总部位于纽约的KKR,这些年投资过青岛海尔、劲霸电池、雷士照明等多家中国企业,其风格并非“消灭竞争对手”,而是“助力企业改造升级”。

以青岛海尔为例,KKR曾派驻供应链专家重组其采购渠道,三年内帮助海尔降低了16亿元采购成本,还助力海尔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。

从资本逻辑来看,KKR更在意“让资产增值”,而非“雪藏品牌”,毕竟资本不会做赔本买卖,把大窑做垮对它没有任何好处。

而且,外资入局未必是坏事,对地方而言,KKR可能会加码大窑的生产基地建设,直接带动当地就业,还能拉动上下游产业发展。

对行业而言,大窑的“外资背景”或许会倒逼真冰峰、北冰洋等区域汽水品牌加速整合,要么抱团发展,要么深耕差异化路线,最终推动整个国货汽水行业从“情怀营销”转向“硬实力竞争”。

对普通人来说,“品牌股东是谁”远不如“汽水好不好喝”重要。

小时候的“梅花皮”之所以让人怀念,是因为那口独一无二的味道,现在选择大窑,也是因为它能搭配烧烤、解腻爽口,且价格亲民。

如果KKR能守住这份“初心”,不随意更改配方、不大幅提高售价,即便品牌成了“外资控股”,消费者或许也能接受。

但反过来,如果为了追求短期利润,把玻璃瓶换成廉价包装,或是把5元的售价涨到8元,丢掉“国民汽水”的亲民属性,那即便有再多资本故事,也留不住消费者。

毕竟每一次拧开瓶盖,都是味蕾对品牌最真实的打分。

至于大家关心的吴京代言会不会续期,目前尚无明确答案。

但可以肯定的是,比起“代言人是谁”,守住味道与性价比,才是大窑当下最该做的事。

说到底,国货品牌的价值从来不是“股东的国籍”,而是“消费者的认可”。

大窑的未来,不在于它是不是外资控股,而在于它能不能记住,自己最初是靠什么走进消费者心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