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散文:蓝海豚岛是港珠澳大桥唯一可以下车游览观光的地方

发布时间:2025-05-23 18:08  浏览量:45

”蓝海豚岛-到了,这里是港珠澳大桥唯一可以下车游览观光的地方。在这里,你可以近距离欣赏香港国际机场和大屿山的自然风光……请大家顺序下车,先行集体参观,然后环岛自由活动。”

耳机里,传来导游甜美的声音。这就是蓝海豚岛?人工岛?置身如此宏伟壮观的庞然大物前,怎么都不敢相信。转瞬,挂在高处那醒目的标牌映入眼帘——是的,这就是蓝海豚岛。

蓝海豚岛,位于港珠澳大桥的三地口岸之间,是大桥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桥隧转换、交通服务、应急救援、养护运维等基本功能。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标性建筑,也是伶仃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。

蓝海豚岛为“蚝贝”造型,长625米,最宽处215米,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。岛上主体建筑共四层,采用具有岭南遮阳避雨特色的“骑楼”元素。游客可以游览的去处,分为四个区域:广场区域——设有青州桥塔、中华白海豚、港珠澳大桥中英文欢迎语三位一体的打卡元素。主体建筑的楼梯——雄伟大气,共有120级宽阔的台阶,寓意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。大桥建设展厅——两侧挂有大桥建设及全景的照片,周边摆放着许多模型及耗材样品,充分展示大桥建设的新工艺、高科技,以及建设中一波三折的精彩故事。顶层观景平台——立体欣赏伶仃洋的大美景致。运气好的话,还可以看到被誉为“海上大熊猫”的中华白海豚。

头上的飞机,两分钟一架,飞得很低,看得清翅膀上的字母;海上的波浪,像烧开的滚水一样,起起伏伏,将来往穿梭的大小船舰撩拨得些许有点儿醉意;游客拼命地准备抖音和短视频的素材,随带的支架一会儿仰望天空、一会儿俯视海上,不停地变换角度。拍摄的背景,大多选在大屿山方向,尽管香港本岛距此还有很远。

下午四点半,是预定返程登车的时间。蓝海豚岛高科技密布,神秘莫测,流连忘返那是自然的事儿,导游开始催促游客。而此刻的我,最最牵挂的,是女儿、孙女滞留在珠海口岸,未能与我们同游的事情。

三月八日,和老伴儿带着孙女,坐动车到广州南站,女儿女婿专车去接,一晃,都快一个月了。本是预约到中山一院检查身体的。体检嘛,应该要不了多长时间,心里盘算着。可有几项指标需要复查,而大医院挂个专家号,最短需要个把星期,有的甚至要十天半月,或是更长时间。如此一来,日程比计划的多出不少。等待的日子,孩子们就安排我们在周边一些地方或景点玩玩、转悠转悠,打发时间,以免得急。

体检告捷,身体无大碍,便急着催促女儿购买返程的车票。一向不怎么多话的女婿却说:“不急不急,安排时间带您们去看看港珠澳大桥,再走不迟。”老伴儿是个心直口快的人,率先表示同意。无人反对,时间定在四月上旬。

仲春的珠海,仿若老家的初夏,衬衫、短袖、裙子悄然上身。野外,到处盛开着各色各样的鲜花,沿边、沿路、沿小区,一条条、一片片、一块块,交织于市野,和街道、巷弄、集市五颜六色的人群交相辉映,衬托出珠海阳春三月的城市之美。进入“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”,将车子停放在电子显示屏告知的B区,乘电梯来到珠港旅检楼二楼的出入境大厅,抓紧排队购票。

“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”,是连接广东珠海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口岸,是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互通、客货兼重的陆路口岸之一,也是港珠澳大桥的核心组件。根据三地携手通关的特点,从空中俯瞰,整个口岸外观设计按“如意”造型,寓意"一地三通,如意牵手"。口岸以"建设现代化、通关电子化、信息网络化"为标准,支持出入境客货车辆"一站式"系统验放,采用"出境查验、入境监控"的卫生检疫模式,实现了"合作查验、一次放行"的边检快捷通关。如此高效的办公流程,在全国属于首创。口岸包括旅检区(珠港旅检楼、珠澳旅检楼)、货检区、口岸办公区、市政配套区、口岸交通中心及交通连廊等六大功能区。

旅检出入境大厅,呈长方形,屋顶设有由大到小的7个梭形天窗,采光均匀,通透明净。大厅两侧有很多茶座、饮食、购物的门店,购票窗口在大厅右侧的靠前位置,中间相应地带设有游客临时歇息的坐处,我们就在这里等待孩子们购票。

“可可的票,没有买到,去不了啦!”女儿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告诉我们。原来,所有人出境购票,都要出示身份证原件,婴幼儿要出示出生证原件。可可(孙女)才两岁多,来的时候坐高铁有个电子出生证即可。这里是出境口岸,没有原件,被告知不行不行。这可咋办呢?无奈之下,女儿说,她留下来照看可可,叫辉武(女婿)带我们去,说自己有的是机会。

真是委屈了女儿啊!此前,高高兴兴的那股子劲儿,一下子大打折扣,心生缺憾。突然间,大厅里所有的设备设施,功能饰品,包括购票窗口,都不怎么顺眼了……这种心绪,直至过安检出境,才有所淡然。

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,2003年8月启动前期准备工作,2009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,2018年10月开通运营。筹备和建设工期长达十五年之久,总投资约1200亿元人民币。

大桥主体由粤、港、澳三方政府共同组建的“港珠澳大桥管理局”负责建设、运营、管理和维护,三地口岸及连接线,由各自政府分别建设和运营。整个主体由三座巨型桥、两座人工岛、一条海底隧道组合而成。伶仃航道和铜鼓西航道段,是约6.7公里的隧道;东西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(蓝海豚岛和白海豚岛);其余路段约22.9公里为桥梁,分别是寓意三地同心的“中国结”-青州桥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“海豚塔”-江海桥,以及扬帆起航的“风帆塔”-九洲桥,均属标准的通航式斜拉桥。

旅游专车为典型的双层大巴,有经验的游客快速上二楼,选择靠窗的顺向位置坐下,便于照相和观赏海景。我们上去的时候,仅剩靠窗的反向座位,有些不太习惯,并有头晕的感觉。于是转身伏在靠背上,不再头晕,观赏效果也不错。

据导游介绍,从珠海口岸出发,放眼一片汪洋,北起虎门大桥,南达港澳一线,约2100平方千米的水域,就是著名的伶仃洋。它因大小伶仃岛而得名(深圳湾附近的小伶仃岛和大屿山南侧的大伶仃岛),是一个喇叭形的河口湾,周边有深圳市、珠海市、广州市、东莞市、中山市以及香港和澳门等经济发达地区,地理位置十分优越。

说起伶仃洋,让人不禁想起文天祥那首传唱千古的著名诗篇——

至元十四年,即南宋景炎二年(1277年),文天祥在江西永丰兵败,乘船于赣江溯流而上,经惶恐滩退往福建,后转战广东。那惶恐滩,赣江十八滩之“阎王滩”,犹如“鬼门关”一般,两岸青山斧削,江中水石争喧,吼声如雷,波谲云诡,让人不寒而栗。

次年冬,文天祥率部向海丰撤退,途中遭元军攻击,兵败被俘,后服毒自杀未遂,被元军押上船,由水路去崖山(崖门),准备让他诏降那里的南宋军队。在水上走了一天,船过珠江口,夜幕来临,文天祥问道,此时到了何处?押送他的士兵回答说,现在正在过零丁洋。他听到伶仃洋三个字,想到自己眼下的险恶处境,不由得感慨万端,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《过伶仃洋》:

辛苦遭逢起一经,

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
山河破碎风飘絮,

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
惶恐滩头说惶恐,

伶仃洋里叹伶仃。

人生自古谁无死,

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
今天,我们站在珠江口岸,凭栏眺望,依稀可以感受到文天祥留下的那种宁为玉碎、不为瓦全的伟大民族气节和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。

突然,坐在前排的小男孩激动地惊呼:“白海豚!白海豚!”等我们回过神来,只见远处一垄白白的水花荡过,白海豚早已无影无踪。但大家并不怀疑小男孩的亲眼所见。导游提醒过呢。

大桥从海上隐身的端口,导游告诉我们,这就是白海豚岛,是港珠澳大桥的监控调度中心,集监控、养护、救援及政府部门联勤办公等管理功能于一体(不对外开放)。它与隧道出口的蓝海豚岛,被称为伶仃洋上的“伶仃双贝”,神秘玄奥,不明觉厉,是整个大桥传奇中的传奇。

港珠澳大桥,像上帝为伶仃洋重点标注的波浪线,形态逶迤,气呑瀚海。如劲霸之蛟龙,蜿蜒于浩阔的洋面之上;似镇海之神道,制控于湛蓝的海天之间。给人以无敌的直观感触,远远超过震撼。被誉为“新世界七大奇迹”。

巴士行进中,导游适时介绍工程建设的“大桥小知识”,易懂易记,趣味横生。末了,更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……多个基本要素,听起来让人特别的舒心开胃。即:一条珠江海湾,两岸繁城拱卫,三地同心共建……直到返回珠江口岸,不少人还在复述着这巧妙的数字集成,生怕错漏,至今记忆犹新。

等在出发点的女儿和孙女也没闲着。逛尽了口岸所有门店,见识了三地丰富的特色美食,熟悉了口岸区块的功能方位,俨然成了珠海口岸的专业向导。

回程餐叙,各自分享角度不同的图片,争相推介自己印象深刻的瞬间,去过的不提愧疚,滞留的不说遗憾,谈笑风生,情满湾区。辉武给素材,女儿发抖音,若一曲超凡脱俗的节日交响,和着都市不夜的霓虹,月明风清,熠熠生辉。